与绿同行专栏 | “青力青为”,绿色湿地武汉行
你我携手,与绿同行。在湖北省生态环境厅、共青团湖北省委主办,湖北省生态环境宣传教育中心承办,武汉绿色江城环保服务中心协办下,各高校团队参与第七届湖北省高校与绿同行微公益环保创意大赛并积极开展项目。
“青力青为”,绿色湿地武汉行
了解湿地发展变迁的历史和现实,了解湿地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联,进一步增强保护湿地的意识……2024年7月8日,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五位本科生团队奔赴湖北省荆州市石首麋鹿自然保护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洪湖湿地进行调研,展开“青力青为,绿色湿地武汉行”社会实践活动,在实地考察和基层第一线感知湿地的重要价值,以实际行动展现华农学子的时代风貌和责任担当。
鹿鸣湿地,碧水蓝天共绘自然画卷
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长江与长江天鹅洲故道的夹角处,保护区面积1567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野化麋鹿及其栖息的淡水沼泽生态系统。截至2024年,保护区内的麋鹿数量已超过1600余头,并建成了江北杨波坦、兔儿洲及江南三合垸、湖南洞庭湖四个野生种群,是世界上最大的野生麋鹿种群。
作为鹿科、麋鹿属唯一的鹿类动物,麋鹿的体型非常庞大,雄性麋鹿均有较大的鹿角。这些鹿角是由特殊的组织生长而成,在每年的生长季节里会不断增长和脱落。鹿角不仅用于争夺配偶权利和领地,夏季的炎热天气中还用于散热。麋鹿喜好沼泽湿地生境,以青草和水草为食物;性好合群,善游泳,喜欢以嫩草和水生植物为食。夏季求偶发情,比其他大多数鹿类都早一个季度。
经负责人王伟介绍,实践团队了解到昔日保护区村民与麋鹿之间微妙且紧张的共存困境。在没有围栏防护的日子里,捕猎事件屡见不鲜,不幸有麋鹿误入村民居所遭遇不测,而涉事村民也因此承受了法律的严惩。时至今日,保护区经过精心规划与坚固围栏的设立,并且村民对野生动物保护意识的飞跃性增强,这片区域已转变为麋鹿自由奔跑的乐园。保护区内还特意种植了玉米等作物,为麋鹿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
武汉植物园专家操瑜向队员们介绍了该自然保护区内矗立的通量塔,它利用先进的仪器与传感器,不间断地监测特定高度空气层的风速、大气压力、二氧化碳及甲烷浓度,并每月汇总分析数据,精确计算出区域内植物固定的碳量,为生态保护策略的制定及气候变化研究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数据支持。同时,保护区内还设立了永久性样方,通过将其与邻近自然区域的对比研究,可以深入分析麋鹿种群对保护区内植被生态系统的具体影响。
退垸还湖,洪湖“净水”行动正兴
在洪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调研途中,实践队成员发现洪湖存在水质较差,有明显的生活垃圾、建筑废材漂浮在水面上等问题。他们还注意到湿地内部区域还存在不少渔民自建房和废弃鱼塘,占用了湿地自然区域。王伟和操瑜就洪湖水质恶化现状进行了分析并重点介绍了退垸还湖这一政策,实践队的队员据此推测洪湖水质恶化可能是上游水质污染以及围湖兴渔造成的,并对此提出了修复洪湖水质的一些可行性举措,包括清除垃圾漂浮物、种植植被、渔民上岸等。
洪湖水质治理是改善水生态环境、增进民生福祉的一项民生工程,除了需要相关部门通力协作,更需要公众持续关注洪湖水质治理工作并加以宣传教育,共同呵护这一片“绿水”,绘出人水和谐新画卷。
探秘沉湖湿地,智慧监测守护“地球之肾”生态多样性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是地球上珍贵的自然资源,为了解湿地的生态功能和治理措施,2024年7月9日上午,在向荣彪老师和徐玲莉老师的带领下,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赴全国主要生态湿地社会实践团的五位学生前往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沉湖湿地进行实地调研。
水天相接,和谐共生同享湿地之韵
此次调研通过实地考察、从业人士讲解等方式进行,实践团不仅能直观感受湿地之美,而且能从专业的角度了解湿地的自然科学知识与相关时事政策,意识到向群众呼吁保护湿地的重要性。同时,成员通过举办线下“湿地知多少”活动与手工制作,向湿地附近的居民以及学校的师生普及湿地的常识,呼吁大家保护湿地,了解湿地生态系统对人民的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希望大家保护湿地,珍惜我们赖以为生的自然环境。